中国食用菌网 - 食用菌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内动态 | 海外动态 | 会展动态 | 市场行情 | 法律法规 | 蕈菌资源 | 菌种生产 | 栽培技术 | 病虫防治 | 贮藏加工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菌菇营养 > 小小食用菌 护好滇池周边土壤
N.biz | 商业搜索

小小食用菌 护好滇池周边土壤

信息来源:shiyongjun.biz   时间: 2024-08-18  浏览次数:19

  2024年8月16日,一个致力于菌菜轮作的云岭农科小院在昆明市晋宁区揭牌。这是昆明市的第一家云岭农科小院,它在为当地农户带来更好“钱景”的同时,将更好地谋划滇池周边土壤保护的生态前景。

  专家支招 量质齐升

  云岭农科小院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从2024年起,为进一步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服务乡村振兴而推出的农科专家团队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新机制。

  此次云岭农科小院落地在晋宁上蒜江红蔬菜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自2017年开始带领农户种植食用菌。合作社社长李江红介绍:“我们开始只种了2.5亩大球盖菇,2018年省农科院专家来给我们做技术指导,亩产量不断提升,最高时达到10吨,单种菌每亩纯收入可达到8万元至10万元。”

  亩产量的提高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截至2020年,合作社大球盖菇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00亩,参与种植的农户达到107户。

  大球盖菇适宜在冬春季种植,每年10月种下菌种,12月出菇,一直可以采收到次年4月。大球盖菇采收完成后,农户们又轮种蔬菜或花卉。李江红说:“食用菌和蔬菜、花卉轮作以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了80%以上,蔬菜、花卉的品质则大幅提高。”

  云岭农科小院项目负责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娥贤介绍,合作社种植的大球盖菇每亩地需要10吨基质,这些基质主要由木屑、玉米芯等农林废弃物组成,大球盖菇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能把基质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大分子化合物分解为蛋白质、糖类等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一方面为大球盖菇生长提供养分,另一方面,留存在土壤里的基质和大球盖菇菌丝体富含有机质、糖类、菌体蛋白,可作为营养物质供给下一茬种植的蔬菜、花卉,因而蔬菜、花卉的品质会有效提高。    

  改善土壤 保护滇池

  李娥贤表示,在下一茬蔬菜、花卉种植的时候,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土壤肥力,农户就可以少施氮肥、磷肥,从而减少化肥过量使用引起的许多负效应,如土壤污染、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这意味着,土壤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晋宁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晋宁区,种植业一直是一个传统支柱产业。晋宁区现有花卉种植面积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万亩,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这一种植模式已导致部分土壤出现板结、肥力下降等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此次云岭农科小院瞄准这一问题,通过推广食用菌和蔬菜、花卉轮作这一新模式,将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推动农户减肥减药,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保护滇池及其周边生态环境。

  事实上,专家们自2018年开始为晋宁上蒜江红蔬菜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以来,已经得到土壤结构改善的初步数据。云岭农科小院挂牌后,将有更多栽培、土壤检测、食用菌品质检测等方面的专家进驻,实施更多的分析检测,优化种植模式,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为滇池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云岭农科小院正在绘就一幅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画卷。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丁铭表示,云岭农科小院挂牌后,研究所将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培育和筛选更多适宜晋宁种植的食用菌良种,首轮将带来长根菇、小香菇、红托竹荪等,利用云南低纬高原气候优势,在夏秋季种植,跟省外形成错峰上市之势。

  云岭农科小院的挂牌也让合作社吃下了“定心丸”。李江红说:“今年10月,合作社还要再扩大80亩的种植规模。”

  记者刘瑞 通讯员杨建华报道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食用菌网证实,仅供您参考